当代生活节奏变快,压力逐渐增加,发生猝死的人群日益趋向于年轻化。
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4万。
据中国疾病死亡人数最新统计报告显示,
这个数字,远远高于自杀、交通事故和白血病引起的死亡人数,相当于每天近1500个人发生猝死,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脏原因猝死,并且抢救成功率不足1%。
很多人可能对统计数字不太关心,但身边的实际案例却在屡屡发生。
只有心脏病患者会猝死?一旦发生猝死应该如何急救?这篇文章统统说清楚……
只有心脏病患者才会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其中,貌似健康者是猝死的主力军,出乎意料和发生在短时间内是猝死的鲜明特征。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只有心脏病患者才会猝死”。
猝死的大部分原因是由心脏引起的,心脏在短时间内停跳,呼吸停止,氧气无法正常供给到身体和大脑,最终导致死亡,这种猝死在医学上叫做心源性猝死。
有冠心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病、高血压、脑中风和心衰的病人更容易发生
所以,
这些患者一天中在早上发生猝死的概率最大,一周内周一发生猝死可能性最高,一年四季里冬季猝死率最高,比夏季高18.7%。
最常见的情形就是,在某个冬季早上,某退休老人公园晨练时突发心梗或脑溢血而猝死。
相比年轻人,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主要因为老年人常伴随心血管疾病,血管弹性降低,心肺功能往往跟不上气温、情绪的变化而容易诱发猝死。
哪些因素可能诱发猝死?
从近几年的猝死数据统计来看,年轻人在猝死人员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包括加班、过劳、抽烟、喝酒、熬夜等在内的不良生活习惯,最终使得心脑血管疾病走向年轻化。
上述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往往多见于某些特定职业内,比如IT程序员、医生、企业高管、运动员等。
因此这类人群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防范猝死。
猝死发生前都有哪些信号?
在长期不规律生活习惯下,虚汗频发、心跳无故加速、整日精神萎靡,都是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如果对这些信号视而不见,有可能出现心跳加速或过缓并发、心慌、间歇性眩晕,这种情况说明身体状态已出现严重下滑。
很可能诱发心脏相关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冠心病。
长此以往,
时而出现的胸闷、胸痛、后背压榨式疼痛就是冠心病的表现,并且后背压榨式疼痛是猝死的终极警告,此时的冠心病相当于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致命。
所以,当出现反复晕厥、胸闷、胸痛等症状时,尤其是继发于长期熬夜、加班、过劳或者感冒等,应及时就医。
每年1-2次
日常生活中,注意定期体检,,特别是年轻人。
一旦遇到猝死情形,怎么急救?
首先,平时出现过胸闷、胸痛的冠心病患者,可以随身常备硝酸甘油片。
其次,如果遇到心脏骤停、晕厥、濒临猝死的人,应该运用"黄金救援4分钟”法则,即当发现有人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时,判断为临床死亡状态,应立刻施救。
其中,标准的急救措施是心肺复苏施救法,是一种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相结合的方法。
胸外按压:
两手掌根部上下重叠,两手手指翘起抬离胸部,用上半身体重加肩臂肌肉力量,在与掌根垂直方向上用力向下按压,肘部不可弯曲,频率在100-120次/分钟,深度在5-6厘米。
人工呼吸:
一只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颌,另一只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其头部后仰,目的在于使患者保持呼吸通道通畅,然后开始口对口呼吸。
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要配合使用,30次胸外按压(儿童为15次按压)加2次人工呼吸为一组,每5组为一个循环,直到医护人员到达。
当然,远离猝死最好的方法就是保障心脏健康,积极做好预防。
如何预防猝死?
1. 我们要改变不良工作习惯,少熬夜、不过劳,保障睡眠充足;
2. 定期运动,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身体机能;
3. 戒烟戒酒、饮食清淡、低油低脂,多吃一些对心脏有益的食物;
4. 培养自身爱好,压力来临时,找到释放途径;
5. 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减轻烦恼,避免焦虑;
6. 定期体检,预防大于治疗。
本文专家:张明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