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我国南方进入主汛期,部分地区遭遇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多地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那么,今年汛情有什么新特点?防汛面临哪些新难题?
汛情概览:长江流域入梅早,部分地方灾情重
6月,长江进入主汛期。我国江南、华南和西南局地发生今年以来强度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降雨过程。今年长江流域入梅早,5月29日入梅,较常年偏早10天,比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1954年还早2天。接下来的雨情和汛情不容乐观。
根据此前中长期预测,2020年我国气象水文年景总体偏差,长江发生区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甚至有可能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
据浙江省气象局研判,今年汛期,浙江强降水过程较明显,浙西和浙北部分地区雨量可能较常年偏多两成以上。同时,台风等强对流天气和局地强降雨将较频繁,山洪地质灾害风险较高。
贵州于3月20日进入汛期,较常年提前40天。截至6月16日,贵州自入汛后已发生8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多轮持续强降雨影响下,贵州省9个市(州)71个县(市、区)遭受不同程度洪涝灾害,受灾人口113.92万人次。此外,广西多地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目前广西正在全面开展灾后重建。
防汛难点:新风险老问题交织,防汛备汛不容有失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初步形成,整体抗灾能力显著提高,但今年形势较为特殊,防汛备汛工作的挑战和困难不容忽视。
一是人员配备和防汛物资储备不足。自国家防汛抗旱体制发生重大调整后,水利部门水旱灾害防御面临“平台不硬、经费不硬、队伍不硬”等难题。一些基层干部反映,现在基层力量薄弱,人手十分紧张。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基层一些专业防汛技术干部被划转至应急部门,人力更加捉襟见肘。有的县没有水旱灾害的专职防御部门,只是由负责农田水利或者水库管理的人员兼职。
防汛物资储备方面,许多地方还没有补充到位。有基层干部反映,近年地方财政相对紧张,编织袋、编织布、砂卵石、救生衣、冲锋舟等防汛常用物资储备不够。
二是防洪抗灾工程体系薄弱。我国有9.8万多座水库,其中9.4万多座是小型水库。为保障度汛安全,各地水利部门多次深入一线暗访暗查,发现一些水库不同程度存在病险,有的还存在大坝巡查人员情况不明、监测设施缺乏、管理经费不足等问题。
三是突发性短历时强降雨预报难度大。目前,突发性灾害的天气预报依然是世界性难题,对突发性短历时强降雨还无法做到精确预报。部分地区对苗头研判不敏感,预警信息发布后,基层通知到户、到人存在“中断点”和“拥堵点”。
如何应对?加强风险排查,理顺体制机制
多地权威分析显示,今年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多发,气象水文年景总体偏差。面对严峻形势,各地须强化防汛备汛工作,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平。
主汛期已至,各地须针对前期督查发现的问题和隐忧,再次进行防汛风险大排查,及时弥补漏洞;加强水情雨情监测预报,精心做好水库调度;在现有硬件基础上,健全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等机制;充分做好抗洪抢险队伍、物资、装备、通信保障和应急响应行动准备,确保突发灾情险情处置有力。
目前,水利部门与应急部门的防汛抗旱职能界限仍待进一步明晰,在流域和区域层面亦须有效衔接。基层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如经过去年“磨合”后,云南、四川重新将防汛抗旱指挥部划回水利部门;“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湖北荆州,今年则安排汛期应急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到水利部门合署办公。
贵州、广西等灾情较重的省份,一些地方刚刚出列,有的尚未脱贫摘帽。针对这些地方,更应妥善安排灾后救助,及时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避免因灾情影响脱贫进程,防止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半月谈记者 李黔渝 李思远 周楠 何伟 范帆 田建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