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一胖”的今天,减肥已经成为广大胖子们和准胖子们的口头禅。“管住嘴,迈开腿”似乎是减肥道路上亘古不变的真理。对于“管住嘴”而言,吃进去什么对于调节体重的能力至关重要。由于食物中包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于是关于饮食中的哪种成分是导致肥胖关键因素的研究比比皆是,结果层出不穷,但很难证明到底是哪种成分导致体重增加。
20世纪80和9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膳食脂肪含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到21世纪初,又有观点认为纠结于脂肪含量是错误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类等精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才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因素。在此期间发表的几本颇为流行的著作表示,摄入脂肪反倒可以让人们免于变胖。
而最近,学术界的研究焦点又转向蛋白质,认为人类摄入食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蛋白质而不是能量。因此,当膳食中的蛋白质含量下降时,为了满足一定的蛋白质摄入量,人们不得不摄入更多的食物,导致摄入更多能量从而变胖。既然食物都由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构成,而既往的研究结果表示每一种都可能与肥胖有关,因此很难确定吃什么才能保持纤细的身材。
造成这种困境的部分原因是,研究人员很难通过人体实验来确定到底饮食中的什么成分是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因为很难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控制人们的饮食。然而,采用跟人类类似的动物进行实验,可以指导人们的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英国阿伯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小鼠中开展了迄今为止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实验,以解决究竟饮食中的哪种组分是导致小鼠体脂积累的元凶。该研究成果于7月12日发表在《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杂志上。
该研究设计了30种不同的食物,这30种食物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糖)和蛋白质含量各不相同,分别用这些食物饲喂5种不同品系的小鼠,为期3个月,这相当于人类寿命的9年。这项实验总共采集了超过100,000例小鼠体重变化和体脂数据,这项大规模的实验得出的结果非常明确——导致小鼠肥胖的唯一因素就是它们饮食中的脂肪含量。糖含量高达30%的食物并没有导致体重的增加,糖和脂肪的共同作用也没有在脂肪单独作用的基础上增加,同时,低蛋白质(最低5%)也不会导致能量摄入过高,这表明并不存在所谓的“蛋白质含量目标值”。该研究中,膳食脂肪通过其特有的对脑部奖赏机制的激活作用,导致了能量摄入的增加。
领导该项研究的遗传发育所研究员John Speakman表示:“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模型是小鼠而非人类。但是,鉴于小鼠和人类在生理和代谢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而且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对人类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如此长时间饮食控制研究,因此,该研究提供的证据为我们了解人类饮食结构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