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游泳的人数逐渐增多,各地“孩子溺水身亡”的新闻频发,让人揪心。每年夏天,湖南省儿童医院都会收治溺水儿童,近3年来该院共救治溺水儿童87例。该院危重症一科科室主任、主任医师张新萍提醒,儿童溺水不仅是因为野泳,家里桶子、浴缸,家门口池塘、排水沟,游泳馆等都有可能成为儿童安全的陷阱。
教练就在身边,9岁女孩游泳馆溺水
事例
9岁的女孩静静(文中均为化名)在长沙某游泳馆学游泳,当日父母并未陪同。游泳池水深1.5米,教练正在教几个孩子游泳,突然发现静静趴在水面一动不动。教练捞起静静,只见她面色苍白、嘴唇发绀,且气息微弱——静静溺水了。教练对她进行了20分钟的心肺复苏,并送到了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医生发现,静静各脏器功能特别是脑功能严重受损,情况危急。虽然给她上了呼吸机,并进行药物治疗,但经过3天的抢救,9岁的静静还是不幸离世了。
防治指南
儿童游泳一定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去正规的游泳馆、游泳池。泳池必须有专业的救生员、齐全的救援设备。下水前,儿童要做好热身活动,佩戴臂圈、泳圈等装备。家长、教练要教育孩子不能在水中互相嬉闹,防止呛水窒息。张新萍表示,呛水发生的时间相当短,一口气没换上来就会接连呛水,造成窒息身亡。所以,在孩子游泳时,家长尽量全程陪同。“大脑的缺氧耐受时间只有4分钟左右。”张新萍说,如果溺水缺氧超过4分钟,就会对人的大脑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即使经过抢救和治疗也很难恢复。
半桶洗澡水没倒掉,女童栽倒桶内溺水
事例
浏阳某乡镇,粗心的家长早晨给1岁多的女孩苗苗洗完澡后,剩下半桶洗澡水,没有及时倒掉。当晚,苗苗玩耍时,不慎栽倒在水深四五十厘米的水桶里发生了溺水。1分钟后,家长才突然发觉,立即将苗苗抱出来,孩子没有反应,嘴唇发绀。家长对苗苗予以控水及人工呼吸,立即送往当地卫生院进行抢救,孩子终于恢复了呼吸。之后,苗苗被送往省儿童医院进行了药物和高压氧治疗,身体逐步恢复正常。
防治指南
父母等监护人,要认识到水对于儿童安全的威胁,任何自然或者人为制造的水域(水坑)或者积水都有可能造成儿童溺水。有儿童的家庭,不能在家里的桶、盆、浴缸等容器蓄水。“孩子洗澡时,大人一定要看着,二三十厘米的积水都有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张新萍说,溺水导致呼吸停止,死亡主因是大脑缺氧,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苗苗获救,得益于发现得早,施救得法,抢救及时。
男孩掉入池塘, 外婆及时救治
事例
家住长沙县的3岁小男孩豆豆,不慎掉入家门口的池塘里,外婆将豆豆拉上来后,对他进行了人工呼吸。经过外婆及时救治,豆豆情况有所好转。豆豆的外婆说:“家里有孩子,我跟着电视节目认真学习了急救知识,没想到派上了用场。”
防治指南
家门口有池塘、粪坑、排水沟,家长一定要注意预防,提醒孩子不要去这些地方玩,并且在这些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树立警示标志或做好护栏。儿童溺水后,家长不要慌张,进行正确的施救即可。张新萍呼吁家长,有意识地去学习溺水抢救知识。省儿童医院每年暑假会开展相应培训,蓝天救援队、红十字会等专业机构也会传授急救方面的知识。“网络上有大量的急救知识视频,家长们有必要适当掌握这方面知识。”
专家提醒
预防是第一位的,心肺复苏最重要
中国每年约有5.5万名未成年人意外死亡,溺水是未成年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溺水的致死、致残率很高,并且后期的治疗费用比较大。”张新萍强调,预防是第一位,预防比救治更重要。
网上曾流传一种“急救土办法”,如果孩子溺水,马上倒背着孩子奔跑。“这种控水方法作用有限,而且可能导致胃部食物残渣回流,堵塞喉咙、鼻腔,再次造成窒息,切勿盲目效仿。”张新萍说,如遇突发状况切莫惊慌,要判断溺水者意识,大声地呼叫他或者轻轻摇摇他,看其是否有反应;观察其胸腹部起伏,判断是否有呼吸;摸摸其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一旦发现溺水儿童失去意识、呼吸时,马上通过心肺复苏恢复其心跳、呼吸才是最重要的。
张新萍介绍了心肺复苏的一些小技巧:
查看口腔是否有异物:溺水者口腔里很可能有呕吐物、泥沙等,如果有,将溺水者的头侧向一边将呕吐物清理出来,再将溺水者头部摆正。
打开气道:将溺水者置于平躺的仰卧位,施救者一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
人工呼吸:如溺水者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用口对口(成人)或者口对鼻(婴儿)的方式予以吹气,吹气成功的标志是看到溺水者胸廓起伏。
胸外按压:如果溺水者没有脉搏,则需进行胸外按压。找到溺水者心脏的位置,两乳头中点线,胸骨正中间,施救者以一手叠放于另一手手背,十指交叉,将掌根部置于刚才找到的位置,依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压,胸骨的下陷距离约为胸壁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双手臂伸直不能弯曲,压下后迅速抬起,按压30次,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0至120次。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炎皇 实习生 邹菁